自三年多前新冠病毒大流行开始以来,随着新冠病毒的进化,出现了许多变种。近期一种新的变种又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
这种别名为“大角星(Arcturus)”的奥密克戎亚种XBB.1.16已经被世卫组织指定为“监测中的变种”。
目前,从印度到新加坡、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XBB.1.16感染病例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此外,中疾控也已在我国本土监测到这一变种病毒。
日本和捷克的研究人员称,XBB.1.16的传播效率比XBB.1和 XBB.1.5毒株高约1.17至1.27倍,并表明它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XBB.1.16毒株“生长优势”更强,症状新增结膜炎
世卫组织称,今年1月首次在样本中发现了“大角星”,目前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据悉,“大角星”是奥密克戎变种的亚型。奥密克戎于2019年末出现,迅速取代德尔塔成为当时全球各地传播的主要变种。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下旬,“大角星”毒株占全球新冠病例的0.21%。一个月后,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3.96%。
另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数据,在截至4月15日的一周里,美国新冠感染病例中有7.2%是由“大角星”引起的,而前一周这一比例仅为3.9%。在包括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在内的美国中南部地区,XBB.1.16致病率已经占到21.3%。
3月22日,世卫组织指定XBB.1.16为“监测中的变种”,这意味着该变种具有“遗传变化”,可能影响其作为病毒的特征,但其流行病学的影响尚不清楚。包括XBB.1.16在内,世卫组织目前正在监测七个变种,包括在美国许多地方出现的BA.2版本的奥密克戎。
世卫组织称,XBB.1.16与XBB.1.15变体相似,但在“在刺突蛋白中增加了一个突变,在实验室研究中表明,这增加了该病毒的传染性,以及潜在的增强致病性。”
那么,XBB.1.16是否更危险?日本和捷克的研究人员发表在预印本上的一项研究发现,XBB.1.16对各种新冠抗体具有“强大的抵抗力”,与其他奥密克戎变种(如XBB.1和XBB.1.5)相比,似乎具有更强的“生长优势”。研究人员称,XBB.1.16的传播效率比XBB.1和 XBB.1.5毒株高约1.17至1.27倍,并表明它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但《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称,XBB.1.16可能会更快传播,但目前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会导致更严重的病例。
NBC新闻报道中称,与此前已经出现的奥密克戎变种不同,XBB.1.16感染者出现了一种新的症状——结膜炎(或称红眼病,特征是眼红、有沙砾感并伴有瘙痒)。在印度,一些感染XBB.1.16的儿童出现眼睛发痒的情况。印度儿科医生、印度儿科学会免疫委员会前主席Vipin vashishtha博士上周在推特上写道,这是一种不常在其他新冠病毒变种中注意到的症状。
另外,《财富》报道中还提及,印度儿童感染腺病毒(adenovirus)的病例也在增加。感染腺病毒也会引起结膜炎,但不进行监测是不可能区分这两种病毒的。
尽管发病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医生仍建议人们要遵守新冠病毒的预防措施,包括经常洗手,避免与病毒携带者的密切解除,以及感染后的自我隔离等等。CDC表示,新的变种可能会取代XBB.1.5。“在这个时候,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最佳方法仍然和以前是一样的,无论是由哪种变种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