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毒株XBB.1.16已经席卷多个国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开始有人担心这个新病毒株会引起结膜炎,甚至在讨论是否需要囤眼药水。实际上,XBB.1.16与其它XBB病毒株差异很小,从生物学角度看不可能突然导致一个新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经检测出包括XBB.1.16在内的多个XBB支系病毒株,从近几周的新冠疫情通告来看,XBB支系在基因组鉴定中数量与比例都在走高。
于此同时,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他们二次感染的经历。中国是否正在进入以XBB为主的疫情新阶段?新毒株是否会引发第二波疫情?
在XBB占领全球的大背景下,该株系同样具有在中国变为主流毒株的潜力。
中国XBB株系的种类和病例数在上升
很多媒体都提到了中国也检测到XBB.1.16,不过XBB在中国的扩张趋势却鲜有人提及。或许与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展示方式有关——我们很难从每周的新冠感染情况通报里看出各变异株的走势。但是多翻几个通报,对比近期变异株监测部分XBB的占比,还是能看出些端倪。
先看4月8号发布的疾控中心通报,截止到4月6日的本土病毒变异株监测,XBB株系两行(末尾黄色高亮部分)就写完了[3]:
再看仅隔两周,4月22日发布的最新一期通报,变异株监测是到4月20日[4]:
其它重点关注变异株也有增加了几个,可远远没有XBB株系种类与数量(后半部黄色高亮)增加得那么多。
按照最近几份通报的数据,中国本土XBB的病毒株种类以及感染病例数可能都在急剧增加,这需要关注。
XBB在变异株中占比增加迅速
由于疾控中心的变异株监测数据每次都是从2022年12月1日统计起,直接看通报的数据很难搞清楚趋势。于是我往回翻了5份通告,将截止3月16日到截止4月20日(最新一期通告),本土重点变异株监测部分的数据做了部分整理与计算,以此分析最近5周XBB的走势。
大概处理过程如下:
首先是全国报送的本土新冠测序数量,像12月1日-4月20日是32993例,每份通报把这个数字减去上一份里的该栏数字,就能得出每周新增加的测序数。其次是重点病毒株数量,每份通告也都是12月1日算起,如截止4月20日是603例,也类似做递减,从而得出每周新增加的重点病毒株测序数。最后是XBB株系种类与病例数。这个相对繁琐,疾控中心非常慷慨地以一行行文字描述每个病毒株与病例数,只能每周单独列入到Excel中,再统计XBB的感染总数,一样通过比较前后通告获得每周XBB株系新增。
中国XBB株系多样性剧增
除了XBB株系在全国新冠基因组监测中占比的急剧上升,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在最近两周(4/07-4/20)的基因组监测中,中国本土XBB株系的多样性突然出现了井喷。
从2022年12月1日到4月6日,全国检出的XBB总数不过164例,分属12个亚株: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病例属于XBB.1.5与XBB.1.9两个支系,均为71例。当时尚未有XBB.1.16出现。我们不能不排除已经有一些是XBB.1.16,只是未定型到那么细,仍在XBB.1之下,可是考虑到彼时XBB.1仅有12例,无论如何,XBB.1.16在当时也没什么势力。
可是仅仅过了一周,截止到4月13日的测序结果,不仅是XBB各株系病例数上升到295例近乎是一周内翻倍,而且株系数一下上升到31个:
XBB.1.5与XBB.1.9支系仍然占据主导,可是我们也看到XBB.1.16与其它XBB.1病例也不少,而且这些分支下株系数目都在井喷。
到4月20日,又是仅仅一周,株系数目进一步上升到39个:
除了XBB.2/3这些相对稳定,XBB.1之下的株系完全是野蛮生长。
甚至可以只看4月20日时定序超过20例的子支,比较2022年12月1日到2023年4月13日,与截止4月20日,这相隔一周时间,这些XBB“大头”们的变化:
符合这一标准的XBB亚株有7个,多个是以近乎翻倍的趋势度过了4/14到4/20这一周。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4月20这一周与4月13这一周比增加了多少,而是从去年12月1日算起。也就是说过去这一周,多个XBB亚株的新增病例是比以往几个月甚至更久积累下来的总病例还多。
第二波疫情来了吗?
最近网上开始有人贴自己的抗原阳性结果,引来很多人怀疑中国的第二波疫情是否来了,而每次看到任何一个新变异株,该突变株是否将引起第二波疫情也是必有的疑问。
可现实是没有人能预知未来。我们可以从新冠病毒的演变特点与免疫学的原理来推断,随着新变异株的出现与人群免疫水平随时间自然下降,早晚会有第二波疫情到来。可是新冠疫情的具体走势包括第二波疫情的出现时间以及哪个变异株能引发,我们只能依靠真实世界数据的不断积累来推测。
如何应对可能的第二波疫情?
中国人群免疫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无可避免进入下降阶段,而伴随着XBB等新病毒株的出现,第二波疫情或者说感染再度上升的风险如今本就在增加。而最近病毒基因组测序里XBB株系的占比、多样性急速上升,也为第二波疫情的来临做了一个预警。
考虑到第二波疫情的出现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应对。
首先,在心理上我们不必恐慌。即便第二波疫情由不同的奥密克戎病毒株引起,各奥密克戎亚株在致病能力、引发症状上类似,不必轻信网上的XX特别症状传言。而且,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经验来看,比起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后续疫情的威胁会小一些,这是由于新病毒株免疫逃逸不完全,让人群免疫基础压低了新病毒株的威胁。
其次,在具体应对措施上,不同人群应考虑差异化的防护手段。新冠的健康威胁在不同人群里差异巨大。绝大部分健康年轻人经过疫苗接种以及过去第一波时的感染,重症风险极低,准备一些常用的非处方退烧药即可(很多人几个月前可能已经买过不少,都不一定需要再准备)。
五一长假将至,毫无疑问,节日聚集会增加感染与病毒传播的风险。理论上来说,任何病毒感染都有不可预测性,不感染总比感染对健康更好。可对健康年轻人来说,随着重症风险降低,不感染相对感染的绝对健康收益是有限的。是否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来防范感染,只能说纯属个人偏好。
可对于老人等高危人群来说,新冠的重症风险会更高。而且一些高危人群如高龄老人、免疫抑制人群,免疫反应更弱,疫苗以及过往感染带来的免疫基础也可能比常人更早下滑。高危人群赶在如今XBB完全起飞、第二波疫情彻底暴发前,及时完成疫苗接种,包括感染后3-6个月时再接种做加强,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甚至是有必要的。类似的还有个人防护措施,建议高危人群避免室内人群聚集的活动、出行戴口罩,乃至高危人群较多的地方实行常规检测、口罩令等,也应考虑。
当然,就如同第一波疫情一样,应对公卫问题时,公共部门的职责与作用绝非个人行为能取代的。建立及时准确的疫情跟踪,推广高效疫苗,合理且有效地分配抗病毒药物,这些在第一波疫情时就考验了社会公共服务的问题,在第二波疫情时仍然会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同样的职能部门面前。
诚然,如今中国新冠阳性检出率尚在低位,依据XBB株系感染病例上升、多样性增加来判断可能将进入第二波疫情,并不一定准确。可是综合免疫学规律,境外多轮奥密克戎疫情演变经验,再结合国内的有限数据,第二波疫情并不会太远,防患于未然或许就在当下。